鄭義能

偷圖首頁 > 搜尋圖庫 > 油畫 > 鄭義能

搜尋圖庫

鄭義能

自余幼學經父叔輩教授書法,學是基礎之學,至於中學更歷嚴謹之教,是時從未間斷以柳體、顏體初學后及仿間流體為尚,每逢陰曆年節前就寫寫春聯,出社會後逐步臨各書家行書,正逢四十一歲那年參加本縣正峰書道會每月研習書法,會友研習求上進,民國93年在苑裡鎮內成立苗栗縣文硯書法學會糾集會友每年辦理會展活動,教授會員書法,更邀集台中雲林畫派創派人 楊真祥教授黑白水墨畫,經學水墨畫之用筆、運筆之法而研究草書,書畫本是同源讓草書融入新的境界,教學相長,再學習是讓自己更上一層樓,逐年研究臨帖書寫歷代書法家之作,從明代 文徵明行書俊秀清新雅麗,两王之書 玲瓏八方之象,建立個人行書基礎,延用流體的每一種基本筆畫,都包含了「起、提、轉、運、收」五個動作,行書也是一樣,但還要再加上「速度快慢」、「力道大小」的兩個極大的變數,實際書寫時的複雜程度融會貫通,至於草書則必須將行書寫流暢後寫草書 ,再運筆上用正鋒,半側峰、側峰由轉筆 點、撇、捺、拉、種種手勢運筆才能顯現其擬書家之筆畫字之骨、筋、肉、澤線條之美,如學 王體書下筆先觀其書凝神靜思,預想字形大小、偃仰、平直、振動,令筋脈相連,意在筆前,然後作字。若平直相似,狀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後平直,便不是書。如何使之字神韻相符 確是讓學者領略一時。有覺於米芾為天下第一家之書,因啟學習之向,因宋米書行書甚為後人所贊賞,臨書過程中秉持著要廣且要精,認到「古人書各個不同,若一相似,則奴書也不同」之說,通會其書在於書體之韻 ,讓字體多重表現 ,取其所長才能入道而無阻。 仰慕草聖張旭之書 觀筆字挺健雄穩軒舉,胸融內搓擠,游走如絲縷,千狀萬變,雖左馳右駕,而不離繩矩之內。披靡似翔皮隨風上下,而婉若綸常在手;擊劍者之交光飛刃,新忽若神而器不離身。駐目觀之若龍風飛騰,然後知其真草聖張旭書而不虛得名矣 ,次臨唐懷素之草書,如怪石奔秋澗寒藤掛石,有两王之壯麗之骨,鋒筆如芒劍,落筆結字上承覆下,下承上使其形式遞相映帶,無使勢背,走筆龍蛇,清麗之草也。 余學於初書,繼以古書家為體、用雙到,以"行觀草韻"為準則,行草之間融合相同筆韻有如形成一格,有變化書體之功 ,感後學者之不及於古書家之作尚有未盡書之衷也。